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树德务滋

csshen523的博客

 
 
 

日志

 
 

苏州印象(八)——虎丘  

2009-09-19 16:15:07|  分类: 浮光掠影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9731星期五810打的940到‘虎丘’,门票60元,江苏省老年卡免票。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此山占地仅三百余亩,高仅三十六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这里景点以古迹居多,景色秀美。古人曾有评价虎丘之特色,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入口后的桥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细雨朦朦小河渡船,别有情趣

相关历史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海涌流辉的照壁、海涌桥、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都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
   
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此处,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   
   
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
   
而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
    
主要景观
   
现园内主要有虎丘塔、断梁殿、剑池、千人石、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最著名景点是虎丘塔、剑池和千人石。其中,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令人留连忘返;千人石气势磅礴,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憨憨泉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试剑石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真嬢墓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十八景之经典。耸立于虎丘的山巅,是苏州城的标志。此塔建于宋代(公元961年)的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虎丘塔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 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
    
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虎丘塔,小时候见到塔上荒草飘动、周围野草凄凄,一片萧瑟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千人石

千人石:是苏州虎丘著名的石景之一。渗血之迷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光。
   
相传,千人石下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吴王阖闾的坟墓。据《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发五都之士十万人作冢,铜椁三重,水银为池,金玉为凫雁,扁诸之剑三千,盘郢、鱼肠之焉。坟墓修好后,吴王怕这些工匠们泄露了坟墓内的机关,便把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杀死在千人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渗透了千人石。于是,每当雨天,千人石便幽幽地渗出淡淡的血色,传说那是十万能工巧匠向游人们诉说那无尽的怨情。
   
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渗血之迷。即千人石下有一层名叫流纹岩的岩石里含有铁元素,在晴日太阳的暴晒下,铁元素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发生反应,形成了氧化铁,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吹打侵蚀,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在千人石外,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点头石

 虎丘剑池: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所谓剑池是在的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一池绿水。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剑池之水被他评为天下第五泉
   
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可见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吴王墓之谜。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
   
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剑池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第三泉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第三泉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在山后的北大门进入,就是这个牌楼

         在虎丘的北面下山,出牌楼,绕虎丘山的东北步行,倒也是山林野趣,别有幽静趣味。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还有马车得得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养鹅涧

     虎丘山的东南面,现在称‘万景山庄’的,我只知道原来叫‘盆景园’。我们从虎丘山北步行,从‘山庄’后面进入,南大门出,但下面的照片展示,从大门开始。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山庄大门的牌楼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山庄大门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万松堂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苏州印象(八)——虎丘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799)| 评论(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