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树德务滋

csshen523的博客

 
 
 

日志

 
 

(二十)潘世恩故居(纱帽厅)  

2010-01-12 09:15:23|  分类: 浮光掠影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年我游历了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沧浪亭、网师园、藕园、环秀山庄、艺圃、虎丘、留园、‘怡园’‘曲园’,‘唐寅故居遗迹’、‘五峰园’、‘西园’‘唐寅园’、‘苏州文庙’,途经了‘听枫园’‘鹤园’‘唐寅祠’‘至德祠’、‘陆润庠故居’等。这次又游历了山塘街、玉涵堂。这次我根据‘苏州交通旅游图’及收集的苏州园林、名人故居等资料,想再花半天时间在苏州老城区的东南部,作一次探寻。除了‘苏州交通旅游图’所列的‘著名旅游景点’外,按照‘苏州市名人故居图’,我还想尽可能走街串巷寻找苏州老城区的东南面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一些名人故居和小园林。我寻思这属于‘拾遗补缺’的工作,如果沿大街小巷走完一遭,那我就算把苏州基本跑遍了。

20091130星期一,我这次在苏州还有半天。我把‘纱帽厅’及附近的双塔园作为主要寻访目标。跑一下苏州城东南面的地区,看一下还有什么可以游览的。

(二十)潘世恩故居(纱帽厅)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在临顿路纽家巷口,可以看出潘世恩故居的全貌

因为对苏州公交不熟悉,我找了一条从我可乘坐的起点到城区东南离目标尽可能近的公交线路。上午9时我乘游1公交930到玄妙观。在苏州观前街区向东穿行,走上临顿路,然后向南寻找纽家巷。就在巷口我询问一位年龄大约近50岁的路人‘纱帽厅在什么地方’,回答说不清楚。掉头向巷口看去,赫然一块‘纽家巷’的指示牌,说明纽家巷有潘世恩故居等历史遗迹。在‘纽家巷’左转东行十几米,即在路北看到‘潘世恩故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这仅是一个是石库门,向里面望去,里面是略显弯曲的居民住宅的小巷,门西是大饼店、东是牛肉拉面店。我询问拉面店老板,他一面忙着搬运他店的家什准备开店,一面说:‘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我想可能就像我看到的陆润庠故居一样,这里仅是遗迹,里面住着居民,于是再东行。走了一大段,没有什么发现,心有不甘、折回后看到在一户大门站着一位近8旬老伯,我向老伯问询。他指着西面说:纱帽厅就在大饼店旁边石库门进去。后来出了故居再次碰到他,他还激动地说:原来路南还有一个大照壁,被拆除建商业铺面了,现在倒不能恢复了。显得还有些愤愤不平。并介绍说:路东面还有另一纱帽厅。

(二十)潘世恩故居(纱帽厅)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左为大饼店右为拉面店的故居大门

我遵嘱进入故居石库门,沿一条就像无锡小娄巷或原西河头旧宅一样的夹弄前进,在右侧(东侧)一个小门中,见一位好婆在做家务,她指着夹弄西面说:纱帽厅就在前面,锁着。我问:你家不属纱帽厅吗?她回答说:这里是大厅。我抬头发现,屋梁等结构都是旧物,才发现整个故居大的架构都保存着,不过现在连门厅及里面全部住着居民。离好婆仅几步路的夹弄左侧(西侧),隔着花窗可以看到一座陈旧的厅式建筑,我用松下-FX30相机从花窗孔中伸出外面,拍到一张纱帽厅的影像。再向后走,都是民居了。这就是我进入故居最大的收获,如果不进来,就根本不知道里面还保存着这么精美的旧建筑。

(二十)潘世恩故居(纱帽厅)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就是这位居住在故居大厅的好婆指点我找到纱帽厅

后来我出了大门,站在纽家巷弄口,站到路南,审视街面的一排店面房,如大饼店、拉面店等等,都是故居原门厅的建筑破墙开的店,这个石库门在中轴线偏西,可能也是为后面的居民进出而用民国才有的石库门移来的。退到纽家巷与临顿路口,可以看出整个故居大框架还保存,可以依稀看出一进进的厅房还保留着原来的面貌。

至此,我才明白‘潘世恩故居’即苏州交通旅游图上所标的‘纱帽厅’,也即‘苏州名人故居图’上所标的‘留余堂’。

(二十)潘世恩故居(纱帽厅)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故居大厅的屋顶可以看出原貌

  这个‘貌不惊人’的‘寻常百姓家’,还居住过‘旧时王谢堂前燕’,曾经有过非凡的辉煌。这里是苏州‘贵潘’、最为显赫的家族所在地。

    苏州潘氏是徽商后裔,同时也是著名的科第世家,江南望族。潘氏分支有贵潘富潘之分,其中贵潘指的就是潘世恩一脉,高官显宦众多,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称,是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潘氏一门更以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成为清代姑苏官绅典型代表,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潘世恩之孙潘祖荫亦有声于朝。

富潘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苏州观前街的大部分商号: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点、黄天源糕团、文昌眼镜店……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郑州,北京的老绸缎庄瑞蚨祥就是潘家的重要产业。这一商一官两个潘家,占了半个苏州城,可见势力之大。

(二十)潘世恩故居(纱帽厅) - csshen523 - 我的博客

                        我把相机从备弄的花窗缝隙中伸出终于拍到了纱帽厅

"贵潘"原是苏州最为显赫的大家族,而潘世恩又为潘氏家族中地位最高、任官时间最长的一位,因此其"太傅第"昔日之豪华精致是可以想见的。据清人笔记记载:太平天国时英王陈玉成曾在此暂住三日,故有呼之为"英王行馆"乃至"英王府"者。此宅既体现了苏州古民居建筑的精致风格,又与两位名人相关,因此苏州市人民政府早在1963年就已将其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纱帽厅已于1982年重修,并移建了花篮厅、砖雕门楼等。20066月升级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自顺治三年开科取士,至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共会试一百十二榜,殿试考得状元一百十四名,苏州一地占十九名。而在苏州众状元中,尤数"贵潘" 状元宰相潘世恩最得荣宠。

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吴县(今苏州)人,生于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1770),卒于咸丰四年(1854)。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应"童子试",弱冠之年中举,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试夺魁考中状元。从此官运亨通,"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恣志,前程远大"(嘉庆帝为潘世恩奏折所作批语)。嘉庆四年(1799)擢升内阁学士,后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吏部侍郎,又曾赴顺天、浙江、江西等省学政。嘉庆十七年(1812)起晋升工部、吏部尚书。道光十三年(1833)后平步青云,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且受赏赐甚多,如赐戴花翎、赐黄马褂、赐第圆明园等,直至八十二岁恩准赏全俸留京养老。

咸丰二年(1852),潘世恩中举六十年,经奏准可参加为新科举人所设的鹿鸣宴,称之为"重宴鹿鸣"--这是朝廷对曾中举又高寿者的特殊荣宠。当时他在京养老,应回原籍乡试之地江宁(今南京)赴宴,后经皇帝特许就近参加顺天府(今北京)"鹿鸣宴",以示体恤。次年,由于潘世恩是乾隆癸丑科状元,正逢六十甲子,时年八十五岁,又经奏准重赴"恩荣宴";咸丰帝特予上谕嘉美,并亲书"琼林人瑞"四字匾额,先期颁赐,以示荣宠。更有意思的是,当时主持会试的主考官是他的三子礼部侍郎潘曾莹,这真是科场少有的盛事,潘世恩曾为此赋诗志喜,一时被传为科场佳话。咸丰四年(1854),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以谥号"文恭"入祀贤良祠。同时,对他的三个孙子祖同、祖荫、祖保分别赏给进士、翰林院侍读、举人,并恩准祖同、祖保同年分别参加殿试、会试,这在科举时代可称之为"殊荣"了。旧时潘氏故宅曾有木制朱漆"行牌"大书"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南书房行走,紫禁城骑马"--如此荣耀,故而当时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了。
   
潘世恩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由于长期身居高位深得皇帝恩宠,处世谨慎,建树无多。但他在改善漕运、治理黄河水患、筹划边疆事务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合理建议并为朝廷所采纳,对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咸丰初年,边疆发生争端,他不顾年老多病退养在家,仍竭力向朝廷举荐林则徐、姚莹等人才,足见其知人善任之胆略。潘世恩一生大半在京为官,在苏州老家时日不多。嘉庆十九年(1814)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随后又因父亲年老有病上奏折"请假"侍奉,嘉庆帝对此大为不悦,下谕训斥并予降职处分,但念其孝心,仍允终善养。他获准留苏尽孝,直至其父离世,守孝期满才重返京城。

潘世恩原居苏州玄妙观西之海红坊,相传他在高中状元后,有一次皇帝召见,问及家居何处,他一时惶恐误说成了"苏州玄妙观东"。一言既出,为避"欺君之嫌",急命家人速购观东宅第,于是买下钮家巷凤池园西部作"状元府第"。但据他在《思补老人自订年谱》中自述,钮家巷"留余堂",原为清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顾汧之"凤池园",后由唐姓子孙分售他人;嘉庆十四年(1809),潘世恩为奉养老父潘奕基,购凤池园西部修为宅第,仍称"凤池园",大厅额题"留余堂",故此宅系原凤池园遗址的一部分。潘世恩居家尽孝十三年,在"留余堂"遍读群书,研究学问,完成著述《读史镜古编》三十二卷、《正学编》一卷。平素他在政务之余亦勤于著文赋诗,撰有《有真意斋文集》、《思补斋诗集》、《思补老人自订年谱》等多种。堪称是位学术有成的状元宰相。
   
潘世恩"状元府"旧称"太傅第",原临水而筑,河巷并行,是一处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闹中取静,诗意盎然。宅坐北朝南,原为三落六进布局,现存三落四进,约占地2135平方米。依然主落居中,轴线分明,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内厅,都是三开间,与东西次落以备弄相隔。惜今门厅、轿厅及东落房屋均已不见昔日风采。所幸大厅保存尚好,厅前仍有砖雕门楼,但已非原物。主落原有三座雕饰甚精的砖雕门楼,均为康熙年款,可惜毁于"文革"劫难。大厅前有两级阶沿石,尺寸较大,制作平整,工艺讲究。此厅即"留余堂",曾是潘世恩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婚丧礼仪活动的场所。厅为楠木结构,前架船篷轩,内四界扁木梁架,梁托棹木形如乌纱帽翅。梁架雕饰不多,但用料厚实粗壮,做工精良。此厅虽门窗已非原物,但木构梁架仍保持原貌。
   
西落第二进为鸳鸯厅。回顶,三开间,略呈方形,分隔为前大后小两部分。前厅为抬梁式结构,梁架不用矮柱提升,仅以一斗相托,间距极近,从下向上看去梁架重叠,屋顶形成平缓弧线;中柱梁托之棹木尺寸特大,饰有人物、仙鹤、松竹等图案,立体镂刻,雕工精细,现状尚好,为少见之佳作。后厅置船篷轩,扁作梁架。此厅用料粗壮,工艺讲究,前后结构风格统一,无修改痕迹,当属清代早期或中期原构。1983年整修时,曾在厅内发现两方被后人所加"吊顶"遮住的颇为珍贵的匾额。一为同治四年冯桂芬所题"瑛榆仙馆"篆字横匾;一为道光书赐潘世恩的""字黑底盘龙金书方匾。

西落第三进即"纱帽厅"。厅前有小庭院,仍保留部分黄石假山。院东与备弄间隔墙上有一排直线花格图案漏窗;厅的基台前有石阶两级。厅面阔三间,平面宛如一顶"乌纱帽",明间前加抱厦犹如帽顶,东西次间后带两披厢则如帽翅,"纱帽厅"由此得名。木构采用扁作梁,以前、中、后三道船篷轩相连,形成满堂翻轩。柱及础为方形,东西内山墙贴水磨砖勒脚,墙上各设壁橱两口。明间松鼠葡萄纹飞罩雕刻极其精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厅中上方有黑色匾额,为乾隆三年大学士余敏中所书《御制九老会诗并序》。东西两壁嵌有壁橱,橱门刻折枝梅花天酒地2幅。东侧边门上刻有对联"八坐起文昌,一经传旧德"
   

                         2009123日星期四  初稿

                         20091229日星期二 修改

  评论这张
 
阅读(2147)| 评论(1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