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树德务滋

csshen523的博客

 
 
 

日志

 
 

白首苦思寻觅先辈(上)  

2013-10-02 14:41:38|  分类: 悦兰室文稿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10年漫长的探索

为了寻觅我们家族的历史,我于20026月初稿八月修改,再经亲友补充修改20036月撰写完成了《树滋堂沈氏家谱(第二版)》。

由于资料的收集、查询不周,待我意识到必须并开始收集资料时,父亲一辈兄弟五人都已过世,许多只要开口就能询问到结果的问题可能永久成为了一个谜。《树滋堂沈氏家谱(第二版)》仅能说刚开了头,远谈不上是‘家谱’。对于远祖,只能笼统地说:姬姓沈氏,系姜源――周文王昌――周武王发的后代,郡望‘吴兴’,堂号‘汝南堂’;而近祖,上溯仅三代,即使是我们这一支系仍可能有缺、漏、错误之处。

先祖的资料,从文字到口头传说仅有一下几点:

我们家族应为五行相生偏傍排辈:水、木、火、土、金。

曾祖仙洲公··曾祖母华太夫人···,均享耆年。

据堂弟朴尘讲:父亲(润北伯)说过,沈家自仙洲太公(曾祖)江阴迁居无锡,到我们这一辈已有五代了。而我弟弟最近告诉我,父亲曾经说过,我们是从江阴青旸迁来无锡的。

    三伯母(杨振亚)向我展示了太公(仙洲)手制的木质‘戟’一把。并讲:太公(仙洲公)工作是‘筑头’、类似今之‘包工头’;在她进沈家时太公及伯公(沈授良)都已不在了;而太外公(钱培成)健在、人很瘦。

据九城堂兄讲:太婆(华氏)在他父母(沈惠东)结婚时仍健在,但由于眼疾、双目已失明。小时看到过照片,指着一人问是谁,母亲(华雪英)说是太公(仙洲公)弟弟,会武术,去了山东。

伯母贾涵青老人回忆说:太婆是东亭华太史华府千金、断文识字很能干。

堂妹蓉娜给我提供了太公仙洲公的画象、太婆华太夫人的小照。

    也就是说,关于我们先祖的资料仅有:曾祖沈仙洲、曾祖母华太夫人,自高祖(金字边旁排辈)起从江阴到无锡到我们这一代已有五代。还有一位曾叔祖,去了山东。现存的影像只有华太夫人小照。除此之外,一概阙如。

白首苦思寻觅先辈(上) - csshen523 - 树德务滋
                                                                            我的曾祖母华太夫人

2003年前后,我共计4次到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查阅各种沈氏家谱(附件一);延续至2010年,由于手头的资料较少(只推测最早的先祖——太公沈仙洲为咸丰十年1860年左右出生)、加上基本知识的缺乏,没有寻找到更多的资料。而且我将我们家族堂名‘树滋堂’想象成‘滋树堂’的颠倒失误,走进了歧途,多年寻觅家族历史的努力没有让我走出困境、毫无进展。

 

 二、寻觅到先祖资料

2011年,事情出现了转机。201111月、12月从同宗不同族的另一支沈氏家族相继得到了二份资料:《青果巷沈家旧宅老照片》(唐心培保存本)以及《沈氏家谱》(沈杰保存本),当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两份资料对我们家族的重要性。经过长达一年的翻阅旧资料、向亲族请求回忆求证,自己不断思考的过程,将20121月撰写的一篇题为《‘《青果巷沈家旧宅老照片》人物考(一些推测)’补充》的草稿, 2013120扩展改写完成了《沈鉴斋(沈养卿)、沈光卿(沈若泉)、沈仙洲关系考》一文,我终于意外地在这两份资料中找到了我们家族先祖的较详尽完善的资料。

(一)考证后的几点结论

1、根据《沈氏家谱》(沈杰保存本),曾祖沈仙洲的谱名‘文治字光卿’。

2、沈仙洲‘去了山东的弟弟’就是沈文瀚字若泉。

3、《沈氏家谱》(沈杰保存本),是我的曾叔祖沈若泉约1922年冬回锡省亲撰写的,留下了这份珍贵的资料和手迹,保留在同宗不同族的这个沈氏家族中,传承到现在。我们这个沈氏大宗族明确是‘青果支’,最早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初年。

我们这一支的五行相生偏傍排辈“水、木、火、土、金”是从第十世先祖多福为下辈建立的,即自第十一世我的高祖沈鈵(字子坚、‘太学生’)起金字排辈,而且我们这个大宗族中只有我们这一支有此偏傍排辈。家族堂名‘滋树堂’也可能自那时开始。第十二世即我的曾祖沈文治光卿(仙洲)及沈文翰若泉。

4、《青果巷沈家旧宅老照片》(唐心培保存本)是1922年初冬曾叔祖沈若泉带着孙辈煦、德勳(德勳即德勋、但勲与煦一样都对应我的父辈都是‘火’字排辈),回无锡省亲时所摄。应该还同时拍摄了一张曾经保存在大伯父沈惠东家的照片也即我的堂兄沈九城小时候看到过的那张照片。

5、《青果巷沈家旧宅老照片》(唐心培保存本)(局部):前排右为我的曾祖沈光卿即沈仙洲,左为华太夫人(此人物与我们家族保存的‘华太夫人’照片比对后应该就是同一个人,这也是考证此照片人物唯一的铁证、附件二),后排自左至右分别为沈若泉、沈煦、沈德勳。

6、根据《沈氏家谱》(沈杰保存本),(沈光卿、沈若泉)先母为人谨慎而勤俭恪尽妇道存年二十八岁(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七月二十二日忽染小恙延至二十六日申时遽然长逝于东亭镇华宅其时  光卿若泉均皆几岁家况萧条伶仃孤若而先严未曾继配将我兄弟两人寄养亲戚家惠表伯母处十有余年。

高祖母方氏归沈门应在1854年(‘归沈门十有一年’),曾祖沈光卿约生于1858年左右(如出生于1855年、至母亲去世的1864年就10岁而不是‘几岁’了)、曾叔祖沈若泉约生于1860年左右。由于母亲因病去世兄弟俩才‘几岁’,父亲沈鈵(子坚)又长期在外,俩兄弟自小寄养到‘惠表伯母’处(应该就是江阴青旸)‘十余年’,即约寄养到1875年左右,长大成人后才回到无锡,所以我们家族口口相传误以为是‘从江阴’迁徙来无锡的。

 7这两份资料,特别是《沈氏家谱》(沈杰保存本)我的父辈在世时应该都没有看到过。

            白首苦思寻觅先辈(上) - csshen523 - 树德务滋

               《青果巷沈家旧宅老照片》(唐心培保存本)(局部):前排左为我的曾祖沈光卿即沈仙洲,右为华太夫人;后排自左至右分别为沈若泉、沈煦、沈德勳。
白首苦思寻觅先辈(上) - csshen523 - 树德务滋
                                               《沈氏家谱》(沈杰保存本)局部

(二)先祖世系:

第九世

沈鼎臣(约1765-?)

第十世

多福(鼎臣之长子)

讳澹如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初五日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二十四日

配凌氏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二月十五日辰时卒于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二十八日丑时享年七十三岁安葬于九龙山仙人塢祖茔之昭穴坤山艮向兼未丑三分丁未丁丑分金

   生子二

     字子坚

     庚申年被據

   生女二

   一(1815-1899)适孙    住寺后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初二日接到表兄孙霞轩发来九月十九日之信得知大姑母卒于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初三日享年八十有五岁表兄在北塘陞福堂内)

   一适邹    住北门

第十世

霓大(鼎臣之次子)

    

   生子一

   文麟

第十一世

讳鈵字子坚  (多福长子)

(道光十年1830九月二十一日卯时-光绪十八年1892闰六月二十八日未时) 

  配方氏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初三日酉时卒于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七月二十六日申时系方晓林公之次女

生子二长文治(光卿) 次文瀚(若泉)

   先严灵柩扶榇chen旋里即将文麟 叔灵柩安葬于三元叔公坟上立石碑记

第十一世

  (多福次子)庚申年被據

第十二世

沈文治字光卿(沈鈵长子、即沈仙洲)(约1858-1930?)

配华氏

生子三

沈授良(约1885-1930?)、沈丹宜(1887-1947)、沈叔美(1895-1961

均时注:从第十二世‘沈文治字光卿’即沈仙洲开始,就可以接续上《树滋堂沈氏家谱》(沈均时20036月第二版2001-2005撰写本)

第十二世

沈文瀚字若泉(约1860-1930?)

配氏

生子一

沈培植

(三)几位先祖的小传

1、我的高祖——沈鈵(澹如公之长子)小传

(道光十年1830九月二十一日卯时——光绪十八年1892闰六月二十八日未时) 

配方氏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初三日酉时卒于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七月二十六日申时系方晓林公之次女。方氏去世后‘未曾继配’。

生子二:长文治(光卿) 次文瀚(若泉)。

沈鈵字子坚、太学生。为人忠厚谨慎小心实事求是。候选从九奉(蒙候补道赵大人力保候选从九奉委差使等事)、办上海东昌等处硝磺。自光绪二年(均时注:1876年沈子坚时年47岁)到山东以来在机器局多年司员。嗣后历就齐东肥城东门等县账房又就安局海阳霑等处盐务。

光绪十七年1891年)沈鈵子坚62岁,冬间由海阳霑来至新泰羊流镇(次子沈若泉‘就馆’即工作处)应该是准备过退休生活了。这位先祖向来身体康健,‘每年一交七月稍有病恙数日即愈如此多年’。不料刚到羊流半年,‘至十八年1892年)闰六月间稍受暑热赶紧请医调理服药未效忽得痢疾吸烟不进饭食顿减延至二十八日未时竟长逝山东羊流镇’,享年六十三岁。

沈光卿这时‘就馆蒙隂’,‘得知先严病重预先告假速即来羊流’,同沈若泉一起将父亲沈鈵子坚‘亲视含殓遵制成服’,至五七出殡暂厝李公祠。

甲午年1894年)九月间沈光卿专程从无锡到羊流‘亲自扶柩回籍’,‘到无锡请风水先生吴晓峰择穴于甲午十月既望日午时登位大吉大利与先母合葬于惠泉山龙山湾’。

2、我的曾祖——沈仙洲小传

   1858——1930

沈仙洲谱名文治字光卿(沈鈵子坚长子)

配华氏

生子三

沈保栋授良(约1885-1930?)、沈保楹丹宜(1887-1947)、沈保叔美(1895-1961

母亲方氏1864年长逝于东亭镇华宅时,‘光卿若泉均皆几岁’,故推测沈光卿(即沈仙洲)出生于1858年左右。当时‘家况萧条、伶仃孤若’。而父亲未曾继配,且又长期在外工作奔波,兄弟两人‘寄养亲戚家惠表伯母处(应该是江阴青旸)十有余年’,即约寄养到1875年左右,长大成人后才回到无锡。

   大约在1880年左右成婚。

沈仙洲在无锡职业为‘筑头’(三伯母杨振亚对我说‘相当于今天的包工头’还向我展示了太公手制的一把‘戟’)。由于孤身打拼,可以想见创业的艰难。

1885年左右长子沈保栋授良出生。

   1887年次子——我的祖父沈保楹丹宜出生。

   1892年六月父亲沈鈵子坚在山东新泰羊流镇胞弟若泉处病重期间,沈光卿‘就馆蒙隂’(即1892年前后在山东蒙隂等地工作过几年),得到消息后赶往羊流镇,与若泉一起‘含殓遵制成服’。并于1894年‘九月间’专程去山东羊流镇‘亲自扶柩回籍’。

   1895年‘正月初六’幼子沈保梓叔美出生。

   1905年前后,在无锡青果巷‘租地起屋’。

   1922年胞弟若泉携孙辈德煦德勳回无锡省亲,亲族团聚。

   1930前后去世。

3、我的曾叔祖——沈若泉小传

1860年——1930年?

沈文翰字若泉(沈鈵子坚次子)

母亲方氏长逝于东亭镇华宅时,沈‘光卿若泉均皆几岁’,推测沈若泉约出生于1860年左右。当时家况萧条、伶仃孤若。而父亲未曾继配,且又长期在外工作奔波,兄弟两人‘寄养亲戚家惠表伯母处十有余年’即约寄养到1875年左右。

由于父亲沈鈵子坚1876年到‘山东以来在机器局多年司员’,推测在1880年左右将长大成人的沈若泉带到山东读书或工作,并为若泉成亲。沈若泉儿子培植号芸甫光绪癸未九年1883年)十月十三日辰时在‘山东济宁州安居镇’出生。

1891年沈若泉在新泰羊流镇‘就馆’即工作,此时父亲沈鈵子坚可能退休,冬间由海阳霑来至新泰羊流镇,由若泉‘奉养’。不料父亲刚到半年,1892年六月就不幸去世,若泉与胞兄光卿一起‘含殓遵制成服’。

而在甲午年1894年)九月间,胞兄沈光卿‘亲自扶柩回籍’时,沈若泉‘就馆羊流鹾次未能分身’即可能由于工作无法请假,未回无锡。

‘扶柩回籍’这样家庭重大事件都因为‘就馆羊流鹾次未能分身’,曾叔祖沈若泉可能一直没有机会回过无锡。

直到1922年初冬,此时沈若泉已63岁,应该已退休,自1880年左右离开无锡已40余年。故这次带着孙辈德煦德勳回无锡省亲探望胞兄光卿一家,兄弟团聚。在锡期间,撰写了《沈氏宗谱》(沈杰保存本),并与家族合影,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就在这次省亲留下宝贵的家谱及照片资料后,曾叔祖沈若泉回到山东。约1930年前后沈仙洲光卿的去世,大约沈若泉也在这前后去世,我们家族就失去了这位对家族有功有恩的先辈一族的联系。

(四)迁徙山东的叔祖沈若泉一支资料

1、在无锡原青果巷沈家旧宅中有‘若泉’的篆书刻石,现在还留有图片。

在无锡原青果巷沈家旧宅中有‘若泉’的篆书刻石,现在还留有图片。刻石可以随着历史的变迁毁坏消失,但这位有恩有功于沈子坚(沈仙洲)家族的先祖‘沈若泉’,在消失了九十年(以1922年冬计算)以后,现在因为留下宝贵的家谱及照片资料又鲜活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白首苦思寻觅先辈(上) - csshen523 - 树德务滋
                                                                       原青果巷沈家旧宅中有‘若泉’的篆书刻石图片

2、我们这一支迁徙到山东的亲族,现有的资料如下:

第十二世

沈文瀚字若泉(约1860-1930?)

配氏

生子一

沈培植

第十三世

培植   若泉之长子

   号 芸甫光绪癸未九年1883年)十月十三日辰时生山东济宁州安居镇生人

   娶杨氏光绪甲申十年1884年)十二月十二日寅时生   杨仲康之四女 士镇江苏常州府金匮县人 

向在山东办理盐务事件历就金乡新泰沂水等处寄居新泰县西门里路北

   生子二  女三  俱幼   长名德煦乳名双立次名德勳乳名常立

第十四世

德煦  芸甫之长子

   小名双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十七日巳时生蒙隂常路庄生人

 第十四世

德勳(即德勋)芸甫之次子小名常立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十九日丑时生蒙隂常路庄生人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得知:

曾叔祖沈若泉曾在新泰羊流镇‘就馆’(即工作),并在‘山东济宁州安居镇’生下长子沈培植。

堂伯祖沈培植‘在山东办理盐务事件历就金乡新泰沂水等处寄居新泰县西门里路北’,并在‘蒙隂常路庄’生下儿子沈德煦德勳。

堂伯父沈德煦德勳都出生于‘蒙隂常路庄’。

现在我十分怀念这一支迁徙到山东的亲属。就算资料中出生最晚的沈德煦(1907)、沈德勳(1910),现在也已100岁出头了,不知他们家族的后代(第二代或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现在在哪里。我期望在资讯非常便捷的当今,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能够出现奇迹——再能与他们取得联系!

  评论这张
 
阅读(620)|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